• 月资讯量:28859

  • 今日资讯量:108

    • 想做代理商 找性价比高 有知名度的厂家合作 -50-100平米
    • 经销商 目前销售玻璃门 找中高端木门品牌代理 可上样品 考虑重庆和广东地区的厂家 -50-100平米
    • 想找一个性价比高的木门品牌 目前店面200平 在销售其他品牌的产品,想再增加一个 -150平米以上
    • 装修公司 找性价比高的 山东附近地区的厂家代理 -面积待定
    • 想加盟木门品牌,有知名度一点,在湖北周边的就行。 -50-100平米
    • 在当地有店面 80平 找重庆地区 质量好的烤漆门木门厂家代理 可上样 -50-100平米
    • 目前销售防火门 想增加一项木门品牌代理 -50-100平米
    • 目前有个装修门市 想找一个性价比高的木门品牌 代理木门 上些样品 -50-100平米
    • 店面五六十平,新店,想找个木门品牌,然后还要做点金属推拉门。很多品牌这边都有,所以找可以昌平区可以做的品牌。-50-100平米
    • 现在有个门店做木门,打算再开一个,找合适的品牌。希望找北方的-面积待定
    首页> 新闻资讯> 详情

    木门品牌运作应避开四大“黑洞”

    2010-02-12

    编辑:中国木门网

    来源:

    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褪尽,家居业强势品牌所散发出来的强大影响力越来越强劲,连一贯以低调著称的木门品牌也不甘落后。风雨洗礼之后,品牌建设再次被企业视为头等大事。时下,请人设计专卖店,请人明星来拍图片……一时间,木门企业蜂拥而上,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打造品牌。

    门窗业曾流行“不做品牌是等死,做品牌是找死”一说,确实做品牌而没有整体规划无异于“找死”。因为品牌就像一条长途公路,是一个漫长的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分段铺设,每一段的铺设都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形成独立的完整路面。当前,木门业在品牌运作 应避免走入“找死”的误区。

    个人崇拜化思维

    木门品牌构设非市场化、非制度化,而是以老板主观喜好为导向是第一误区。百年品牌西门子有八大准则,其中首要一条:“客户决定我们的行动”。以顾客为导向,这已成为当今品牌竞争的共同战略。然而目前,许多木门企业在品牌决策的过程中却是以总经理或老板自己的喜好为导向,致使产品推向市场,顾客不买“账”,严重影响了品牌长期的发展。行业发展到今天,老板必须认清形势,曾经“拍脑袋”已成为过去,系统规划才是品牌的开始。无论曾经如何辉煌,现在必须从头开始,特别是曾经专注外销型企业。必须坐下来,认真思考曾经的路是如何走过来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面对木门行业情形,品牌基础在哪里?持续竞争力又在哪里?

    定位大而全

    木门品牌定位要有针对性,利用特定的品牌形象,吸引特定的目标群体,而不是漫天撒网。一位运作木门近十年的木门品牌总经理指出,目前国内许多木门企业在品牌定位上舍不得牺牲,认为将目标市场定得越庞大,成功的把握也就越大;在实际操作中,不清楚目标市场、顾客的所思所想,缺乏市场比较和分析,直接导致了品牌难以形成和发挥应有的竞争力。

    品牌结构空洞化

    木门品牌结构空洞化即是品牌结构缺乏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指品牌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是一种超越了商品本身却更能令商品区别于其竞争品的赋予,可以成为消费者完成购买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如TATA 木门——“我的TATA我的家”;盼盼 ——“盼盼到家,安居乐业”,这些成功品牌都关联着感性的内涵。这些品牌都有强烈的煽动性,并无形之中左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目前,木门企业大都还停留在品牌知名度层面的操作,而忽略品牌形象塑造中不可或缺的深层内涵。而从价格及工艺品质的表面来看,比内涵更容易表现,所以即使有表述文化成分的理念,可在实际操作或表现形式上并不能完全表达。

    宣传主观化

    每一个成功的品牌,无不在广告宣传上表现过人,“柯达”、“雀巢”、“麦氏”等知名品牌的广告都十分注重幽默、亲切,多是以启发式,将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喜欢,他们在广告的创意到媒体的投放与监控中始终有的放矢。


    目前木门品牌宣传偏重于使用教育式,广告发布者往往站在一个比消费者更高的位置上,从主观立场出发,发布“王婆卖瓜”式的广告,一厢情愿地叫喊口号、标语满天飞,为做广告而做广告的现象十分明显。另外,企业还习惯于复杂的思维手段来表达一个本来很浅的思维,以至于老百姓看了就想按遥控器。大家不妨看看曲美、宜家等企业的广告,幽默十足,让人记忆犹新。

    众所周知,消费者最终需要的是品质卓越,价格合理,情感舒适的产品。而产品自身品牌的清晰建立,有助于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助于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在市场竞争高度激烈的趋势下,门企应解决品牌经营“面”问题,避开上述四大“沼泽地”,从多方面综合规划,使自己的品牌脱颖而出,取得市场一席之地,才是生存之道。